故宮至寶9 -書聖王羲之

以命换书 遂成大家 ——大师李林丰印象 赤 岩 问您会写字吗?您可能不屑回答。问您会书法吗?您可能谦虚了。问您知道中国楷书谁的艺术造诣最高吗?您可能能举出颜、柳、欧、赵甚至苏、黄、唐、文、钱一大串人名来。而我要说中国古今楷书一千多年的排序应该是"郅、颜、柳、欧、赵",您可能会拍案而起:"郅"是谁?我怎么不认识? 外地人不认识情由可原,西安人不认识则大不应该,因为此人就在西安。他叫李林丰。 我认识李大师是在庚寅年的一个冬日的晚上。那天,我应西安知名企业家、林丰先生的忘年交熊海先生之邀,与党晓绒女士、南阳子等一帮文人驱车赶往西安五味十字,在一间宽大的简陋书房里见到了李林丰先生。 眼前的大师年届七十,瘦弱小巧,华白发下唯一双大眼极具精神。大师健谈而善幽默,逢人不管年龄大小皆称老师,加上大师的外甥女张艺缤在旁助兴,于是,诺大的房间里常响起哄堂的笑声。我是个苯人,既不会找话题更不会说笑,此时只竖起两只耳朵,听大师讲欧阳中石,讲恩师赵忘云,讲"黄帝功德纪圣碑"。一屋子人的思绪,都在跟着大师跑。 然而,当大师拿出一本《经典法帖•李林丰书法集》让大家指教时,刚才还嘈嘈杂杂的房间顿时变得鸦雀无声——不只是我,在场的所有人都被大师的作品惊呆了。可以说,这是我平生见过的一部最令人震撼的法帖。 粗粗看去,法帖厚如拇指,浓黑闪亮,如镌大字跃然其中,显得庄重典雅,大气磅礴。翻开内页,字体个个如秦兵列阵,虽无刀枪剑戟,却显出倏然杀气。再观其间架,细处,有直木横夔门之惊;粗出,有鬼斧劈太行之险;折处,有磐石立黄山之妙;弯处,有游龙长摆尾之叹。犹其一个"之"字,那鹤首迎松之态,船行江海之姿,展现在你面前的,哪里是什么书法作品,简直就是一幅绝美壮丽的巨幅画卷,一部宏大的交响乐史诗。看到她,会让你的思绪瞬间停顿,让你的心跳骤然加快,让你在众人面前目瞪口呆。你甚至还会问:这是人为的作品吗?是李林丰写的吗?如果是,那眼前这位瘦弱的老者到底是人还是神? 那天晚上,我一夜未眠。 第二次见到大师,是和一位北京的朋友与大师共进晚餐。席间,我偶尔发现大师的右手掌心处有两块铜钱大的印记,疑惑间,经细细探问,才知道了一个让人深为感动的故事。 那是许多年前,先生为生活所迫去做木匠,劳作间不小心被电刨子削去了掌心。医生刚作处理,他便裹着厚厚的纱布,忍着巨痛从医院偷跑了出来,在案桌前揭开浸透淋淋鲜血的层层纱布拿起了笔——他急切地想知道:自己还能不能再写字?还能不能继续他愿毕生追求的楷书书法事业?后来,医生从他的腹部切皮殖于掌上,用精湛的医术圆了他"以命换书"的愿望。说到此,先生伸出掌心叫我们看,但见两块紫红的殖皮上还有细细的绒毛。于是我打趣道:"怪不得大师有如此超凡功力,却原来您掌中有毫,不用买笔就能写字呵!"修合虽无人见,道法自有天知。有趣的是,一代国画大师齐白石五十岁前也曾是一个木匠,而数十年后的木匠行里,又平添一位国宝级的书法大师,不知这是"九流"中的造化,还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福音。 回到房间,闲话告别之际,我仍对那本法帖爱不释手。大师见我钟情,遂题字相赠,上写:"朱韧毅老师指正,学生林丰,庚寅年冬月"。见此情形,我说:"我一小辈,大师如此抬举何以承受?"先生却说:"反正上面有你的名字,不拿也是你的!" 示强靠力量,示弱是智慧。大师的为人,有圣者之大智慧也。 西安是十三朝古都,古往今来,名人大家辈出。而我庆幸的是:我生在三秦,生在林丰这个时代。因为,这里出过"少师"柳公权,出过草圣于佑任,更有能在千年楷坛称圣的李林丰。 时二○一一年元月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