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心是道 出煩惱的方法 超越二元對立(廣結善緣1807-1808)

宋朝慧開禪師,在他的著述《無門關》裡面,以一首詩偈讚頌平常心,題名為《頌平常心是道》: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閒事掛心頭 便是人間好時節 時常讀誦思維這首詩,能夠令人消除煩惱。 春天有百花盛開,秋天有朗月高照,夏天有和風舒懷,冬天有霜雪紛飛。 這一切都是世間遷流不息的現象,反映了萬物的生、住、異、滅,人生的苦樂盛衰。 禪師以四季的變化,去譬喻凡夫一切的經歷。 閒事泛指一切煩惱,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但是人有無可能無煩惱的呢? 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凡夫生活在熙攘營役的物質社會,承受不少家庭、事業、工作和學業的壓力,怎會無煩惱呢? 清茶淡飯的人,固然因拮据而受盡困擾,即使是有了名譽、地位和財富的人,亦同樣是脫離不開煩惱的困擾。 我們應該如何面對和處理煩惱呢? 無門慧開禪師教人以「平常心」去降伏煩惱。 這個「平常心」是有兩個層面的,第一;世間法的平常心,第二;出世間法的平常心。 先講世間法的平常心,這個平常心是平靜的、理智的、隨緣的,和堅毅不屈的。 當我們遇到逆境的時候,首先要泠靜下來,不要被自己的情緒心魔所牽纏,變得憂鬱不安,或者氣憤難平。 需知平靜的心,不應該隨塵緣的紛擾而忘失本性,就有如巍峨屹立的山峰一樣,不會隨著雲霧的往來飄忽,而有所變動的。 所謂;山峰本不動,白雲自往來。 學佛者必須保持這份臨危不亂的定力,如果一有煩惱困擾,就大發脾氣,或者自暴自棄,這就不單只是無了平常心,連理智都失却了,這是最愚痴的行為。 佛教著重自我反省,即是以理智去分析錯誤,及尋找出解決的方法。 所謂靜坐常思己過,自省總是比怪責別人更有意義,千萬不要怨天尤人,或者自怨自艾。 其實一切不如意的事,不是無因而起的,種下了逆因,就必須勇於承受逆果。 所謂隨緣消舊業,不再作新殃。 從未有人能夠逃過因果自然的規律,但是智者會從苦果中吸取教訓,檢討錯誤,不會重蹈覆轍,然後整裝待發,再向明日的目標邁進。 萬事不過是因緣所生法,緣聚即生,緣散即滅,人生不過是電光一閃,何必執著一時的成敗得失呢。 話要說回來,這個平常心,並不是對人生的苦短,作出消極低沉的頑抗,因為它是積極進取,不屈不撓的。 好似臨濟宗禪和子參「念佛是誰」一樣,無論行、住、坐、臥,都將話頭咬定不放,不昏沉、不掉舉。 那怕要遭受多少棒喝,捱過多長的歲月,慕其坐破怡情,徹見本來面目的。 淨土宗的行者,每日念佛不絕,堅持信、願、行為終生目標,如明朝永明延壽禪師,清朝省庵法師,每日誦佛號十萬。 這種鍥而不捨的毅力,是參學平常心者最高的榜樣。 今次,繼續講平常心是道。 上次講到「平常心」是有兩個層面的,第一;世間法的平常心,第二;出世間法的平常心。 從世間法的角度去分析,平常心是平靜的、理智的、隨緣的,和堅毅不屈的。 今次講出世間法的平常心,「平常心是道」這句話,最早是由唐朝馬祖道一禪師提出來的。 根據《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八,馬祖道一禪師,有一日示眾如此說:「道是不需要著意去修的,只要不污染心性就是了。」 何為污染呢?如果你有分別心,有生與死的概念,有美與醜、憎與愛,或者有所求,這都是污染。 你們應該體會平常心是道。這個平常心是無造作,無是非,無取捨,無斷常,無凡無聖的。 只要保持這個平常心,無論行住坐臥,或者應機接物都是道。 馬祖認為;只需悉除心中一切妄想分別,即是不污染心性,懷著正確的人生觀去努力生活,將現實的是非得失放下,這就是安住在清淨的平常心之中。 假若人能夠用平常心去處理煩惱,這樣心境一定會很清淨的。 生活在塵網之中的人,要棄除煩惱的纏擾是無可能的,就好像禪師隱居在孤峰茅屋之內,不讓白雲湧入禪房,是無可能的事。 但是只要持著樂於與白雲為伴,而不依戀的心,就不會被白雲所纏擾了。 所謂; 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 所以當煩惱來的時候,應以平常心,即是不執著、不分別的心,去觀察煩惱的生滅,不讓煩惱牽引住。 亦不去憎恨煩惱、滅除煩惱,當煩惱消失的時候,心境漸漸就會清淨安閒。 而雲隨風以後,現出晴空萬里的風光,這就是平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