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03 觀成法師主講

「忍」梵文kṣānti的意譯,有忍受、認可的意思。 即是安於受苦、受害,而無怨恨的德行。 佛教提倡忍辱柔和,受辱不怨。 如果為了一點小事,而懷恨在心,矛盾就會逐漸擴大,以至於怨怨相報,不可收拾。 反之,如果遇到矛盾,能夠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互相謙讓,這就可以,化干戈為玉帛。 《佛遺教經》講:「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 忍辱的力量,非常之大的,能勝過一切拳頭刀槍。 任何力量,在忍者面前,都會甘拜下風的。 何謂「忍」呢? 「忍」是對無端,橫逆的事情,不以憤怒心去處理。 能忍的人,並不是懦夫。 忍是一種大勇、大無畏、大智慧的表現。 忍有四種真義的。 第一,遭惡罵時,默然不報,以沉默折服惡口。 第二,遇打擊時,心能平靜,以心平氣和,處理煩惱。 第三,受嫉恨的時候,以慈和對待,以慈悲心,消除懷恨、嫉妒。 第四,遇毁謗時,感念其德,以感念恩德去化解。 據《瑜伽師地論》記載,忍辱含有不憤怒、不結怨、心不懷惡意,三種行相。 用什麽具體的方法,去實行忍辱呢? 先忍於口;即是不在言語上,跟別人計較。 再忍之於面;即是臉上,無不悅的表情。 後忍之於心;即是以慈悲心、平等心,去包容怨恨、差別。 所以忍辱者,能增長定力,養成平等互融的心境。 大乘佛法的修持,有六度萬行。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都是要靠忍辱來支持的。 如果,沒有了忍辱,所做的善事,都會受到破壞的。 所謂:「一念瞋心起,燒盡功德林。」 就是因為無了忍的功夫。 《佛遺教經》講:「能行忍者,名為有力大人。」 能忍辱者,一定是有智慧的人。 以柔制剛,不單只不為一切逆境所轉,而且能夠感化惡緣。 忍辱有三種功用的: 第一;能夠平息怨恨。 第二;可以培養善行。 因為忍辱是一種「陰德」,能夠增長福報的。 第三;忍是成佛的親因緣。 因為它是成佛的重要法門。 所以,明朝的憨山大師在《勸世文》裡面是強調忍辱的。 他說: 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處隨緣延歲月,終身安分度時光。 從來硬弩弦先斷,每見剛刀口易傷。 是非不必爭人我,彼此何須論短長。 吃些虧處原無礙,退讓三分也無妨。 生前枉費心千萬,死後空持手一雙。 悲歡離合朝朝鬧,富貴窮通日日忙。 休得爭強來鬥勝,百年渾是戲文場。 頃刻一聲鑼鼓歇,不知何處是家鄉! 錄音來源:普賢佛教影音網站 http://poyinweb.com/info02.shtml 感謝觀成法師開示,感謝一眾工作人員的辛勤工作,感謝提供錄音下載的普賢佛教影音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