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清遠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黑山村梯田 2015 Paddy Terrace in Autonomous County of Lianshan, Qingyuan

廣東清遠連山地質古老,地層穩定,水流四方,地形複雜。四周崇山峻嶺環抱,整個地勢從北向南、自東向西傾斜,山谷臺地縱橫交錯,岡巒起伏連綿成系。有不少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最高峰是東北部邊緣的大霧山,海拔1659.3米。連山歷史悠久,始建縣於南朝梁天監五年(西元506年),始稱廣德縣,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至今已有1493年歷史。隋文帝仁壽元年(601年),初用“連山”縣名,後又改為“程山”縣;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至宣統三年(1911年),廣東省設連山綏瑤直隸廳。民國元年改為連山縣。解放後,經國務院批准,於1962年9月26日正式成立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截至2005年12月31日,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轄7個鎮:吉田鎮、太保鎮、福堂鎮、小三江鎮、禾洞鎮、永和鎮、上帥鎮。黑山村是廣東省清遠市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太保鎮下轄的一個行政村,位於該鎮西北面,地處大霧山 (主峰海拔 1642 米,是連山最高山峰) 腳下,森林覆蓋率 80 %,生態條件優越。近年該村以綠色,生態、養生等做主題,打做最美鄉村。黑山氣勢磅礴的原生態梯田綿延近3千米,四季皆美,春耕之際,放滿水的梯田如鏡子,雲霧變幻、銀光粼粼;夏天滿目蒼綠,氣韵生動;秋天金色的稻穗如狂潮席捲而來,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冬天的雪景美麗壯觀,如銀白色世界。與現代工業和污染隔絕的黑山梯田主力產黑山大米,天然有機的自然環境保證了黑山大米的100%有機無公害。種植者都是世代居住於此的少數民族,他們沿用了古老的傳統水稻種植方式。雖然廣大的黑山人民都以水稻種植爲生,但整個地區的年産量卻只有800噸。因此每粒黑山大米都顯得尤為珍貴。大米本身晶瑩剔透,只經過一次拋光,不添加任何化學物質,極大限度地保留了天然養分。蒸煮過後,飯粒表面掛上一層油光,口感綿軟而不粘口,並帶有淡淡甜味。黑山大米生長於森林覆蓋率高達80%的黑山地區。此地物種豐富,水稻作爲生態系統一部分已經與周圍自然環境充分的有機結合,種植生産過程中應用種養複合,農牧結合的可持續發展農業生産模式 - "鴨稻共作",拒絕使用任何化合肥料,除草劑,人工合成飼料及基因工程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