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3呎住5人 工人瞓變種窗台床

中學文憑試上星期放榜,今屆報考人數較去年少六千多人,跌幅近一成。相反,大多國際學校及直資學校開辦的IB課程,報考人數則較去年上升近百分之八。近年,國際學校受不少本港家庭追捧。以共有二十二所國際學校的英基學校協會為例,過去一年近七成入讀學生為香港永久性居民,四成九學生為華人,成為校內最大族群。不少辦學團體亦摩拳擦掌,準備進駐香港。 面對本地學校沉重的課業和考試,不少家長不惜支付高昂學費,安排子女接受國際學校教育,學好英文。已安排兩名子女入讀國際學校的文生文太認為英文比中文重要,文太說:「讀國際學校嗰個語言環境唔同,變咗佢哋依家逼啲英文,就一多講多睇。」反而中文,文太認為可透過補習及日常訓練,例如閱讀《叮噹》、《老夫子》等中文書惡補,認為兒子的中文比以前有進步。 雖然英文好,但中文差卻成為國際學校畢業生走入社會的一大難關。中學就讀沙田學院的張彥加,自問中文只有小六程度,與其他同學相差甚遠。IB課程要求學生修讀兩科語言,由於不喜歡用簡體字和普通話學習中文,除了英語,張彥加選擇修讀西班牙文,整個中學生涯並無修讀中文。為鍛鍊自己的中文,她曾嘗試閱讀《射雕英雄傳》,可是讀過一頁便決定放棄,「讀完啲中文,唔get佢言下之意。」記者跟她做訪問,她說話不時中英夾雜,文法亦有錯誤。除了閱讀,她亦不擅長寫作,「我記得個shape(形狀),但又爭咗啲畫(筆畫)。」 然而,張彥加需修讀關於中藥的課程,才能成功畢業。課程卻要求學生用中文熟讀各種藥材,教材亦涉及大量中文,令她感到憂慮,「驚已經輸在起跑線,又蠢,又唔識寫啲字。驚handle唔到,可能有時知,但去到exam冇得話你知,點都要寫到出嚟。」 周樂心就讀的耀中國際學校,要求學生必須上中文課,但由於其餘課程均採用英語教學,她接觸中文的時間有限,水平與一般本地學生仍有很大差距,「我同ischool(國際學校)啲friend傾偈,突然諗到啲四字詞語,就會覺得自己好勁。」她表示自己的中文表達能力有限,習慣將英文文句直譯成中文,導致文法及用字容易出錯,「我記得細個用咗好耐時間先記得係『粉絲』唔係『絲粉』,我會有啲咁嘅struggle(掙扎)。」 中文差是她最大的死穴,更一度抗拒與出身本地學校的同學接觸,「一開始會唔想同人講嘢,因為好似我一講嘢,佢哋(出身本地學校的同學)就覺得唔係好溝通到。」為充實自己的大學生活,她決定加入學校社團,莊員多以中文溝通,她比其他同學需要更多時間適應。她憶述,當初要背熟一段中文口號已非常困難,更引起其他同學不滿,令她感到頗為吃力。她曾後悔留在香港升學。 撰文:戴晴曦 攝影:胡智堅、林金展 相關新聞: 【為擴子女視野?】 ischool畢業生自我感覺「離地」:我唔知樓價貴 http://bit.ly/2vEUuXK 【國際學校瘋潮】抗拒傳統填鴨教育 平民家庭減消費慳錢交學費 http://bit.ly/2thkwjg